商务服务
成年人不配看世界吗?
2025-04-20 20:13
图片
我在普吉岛海边
我很喜欢旅行,因为在路上可以让我看到大千世界,这是我无法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的。套用那句名言,我之所以想看世界,是因为“世界在那儿”,等待着我去发现、去探索,去了解——说到底,我对这个世界有很多好奇心,不谦虚地说,这倒也证明我至少在心态上还年轻。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这种求知的好奇心似乎在成年之后就消失了。一个普遍现象是:成年人一旦踏上职场,就很少带着求知的热情去看书了,对世界也谈不上有什么冲动想要去了解。
我一位作家朋友张明扬前些年去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租车司机看到他的东方面孔,以为是日本人,就向他热情介绍街区的历史文化,说哪里有美术馆在展出,问他要不要去,居然还拿出日文的小册子给他,他尴尬地说“我是中国人”,司机立刻换了一种语气,说:“啊,那我知道有购物的好去处!”
这当然也是一种刻板印象,但平心而论,我们之所以给人留下这样的刻板印象,不是偶然的。
我这些年发现,很多人对“旅游”的理解,与其说是“探索”,不如说是猎奇和享乐。去泰国旅游的,很少人是抱着对当地文化的兴趣,但人妖表演和泰式按摩倒经常是不可或缺的项目。
简言之,他们喜欢的是那些“不需要动脑筋”的快乐。这当然也可以理解,既然日常生活已经如此枯燥乏味,但可想而知,这样一来,“深入了解”和“思考”会本能遭到排斥——“平日都那么累了,难得出来玩一趟,难道还不能放松一下,累不累啊?”
但有时候,中国人又不怕累。初出国门的人,往往贪多务得,诸如“7天游4国”这样的团格外受欢迎,因为这给人一种“赚到了”的错觉,但走马观花不说,旅途中还很疲惫,最终只是“到此一游”。实际上,这样的旅游很像逛商场:穿梭在眼花缭乱的各种新鲜事物之间,但看到的也就只是表象。
做海外导游的朋友告诉我,中国游客对历史文化景点兴趣普遍不如对自然风光高,我想这是因为前者有门槛,需要知识储备,内行才看得懂门道。当然,就算是对自然风景,很多人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兴趣,不如说是想要“出片”。
图片
希腊 奥林匹亚遗址
前些年,希腊驻上海领事馆推介奥林匹亚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尽管这是世界文化遗产,每届奥运会的点火仪式都在此举办,但中国游客兴趣寥寥,来询问的都是想去圣托里尼岛——“蓝蓝地中海上的白色房子”。
当然,这说起来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就算是欧美日韩的游客,又有多少是偏好深度主题游的呢?但我们也不妨承认,很多国人就算去了国外,一圈逛下来,也谈不上对当地文化、历史、社会有何深入了解,甚至到了伦敦,也还是盯着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因为
近两年,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至少我听说不少家长希望自家孩子能够“内行看门道”,甚至专程就去罗马、佛罗伦萨等地看博物馆、美术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么一来,家长们似乎又觉得“旅游”是一次“受教育”过程,多多少少像是孩子去“上课”,只不过“课堂”在欧洲的那些文化空间里,是为了培养自家孩子有更高的文化教养,但他们自己……唔,就未必需要了。
想来也是因此,前一阵我发文招募读者去英国游学,结果我意外地发现,评论区许多人对“游学”的理解就是“未成年人去体验学习”的一次机会,包括提前了解当地文化和校园环境,为将来去英国留学提前做好铺垫。
孩子抱着这样的目的去,当然可以,但正如有位读者质疑的:“成年人不配看世界吗?”
在欧洲近代史上,有所谓Grand tour(壮游,也意译作“修业旅行”),是一些贵族子弟在毕业之后,到国外的历史名城去怀古、体验文化,这被看作是一种提升教养的成人礼,甚至连约翰逊博士这样博学的人物,也因为没有能力这样旅游过而自认低人一等。不过,探索世界、增进见识从来不是某一年龄段的专利,只要你还有好奇心。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可以“游学”,要说有什么限制,我反倒觉得10岁以下的孩子是不适合的,因为我和导游讲解的内容,这么小的孩子恐怕还听不懂。
这不是亲子团,“游学”也并不只面向学生,相反,我之所以和导游制定这样一个主题路线,正是因为我本人也对此感兴趣,我把这看作是一次很好的了解英国、了解现代社会起源的机会。
欢迎您加入我们,一起去看世界。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成年人不配看世界吗?】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www.razcy.com/news/10601.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月落星辰移动站 http://m.razcy.com/ , 查看更多   

点击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