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以“小缺血”防“大卒中”
2023-06-29 19:44

开栏的话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在京举行,一批原创科研成果亮相。科研成果的背后,是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他们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临床转化;他们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健康报开设“关注国家科技奖励”专栏,分享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故事和心得。


今天介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的创研及推广应用”项目及其背后的故事,该项目由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带领团队完成。


近年来,围绕脑卒中防治,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降低脑卒中急性发作风险?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带领团队潜心攻关,创新性地给出了解题思路:通过肢体缺血缺氧锻炼,提升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伤的耐受力,进而防治缺血性脑卒中。近日,该团队“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的创研及推广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避免“瘫着进瘫着出”

数据显示,在我国,作为脑卒中的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3亿人。“长远来看,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经济负担。”吉训明表示。

脑卒中治疗并不容易。“患者必须在极短的时间窗内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一旦错过机会,悲剧在所难免。”吉训明口中的“悲剧”,是指脑卒中已成为国人健康的“第一杀手”,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即使能挽回生命,也有超过75%的患者留下残疾。吉训明坦言,每次出诊,“遇到的患者八成以上来自外地,很多卒中患者因为急性期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已经致残,让人痛心”。

怎样避免脑卒中患者“瘫着进医院,瘫着出医院”,甚至死亡?多年的经验让吉训明认识到,预防是关键。他介绍,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即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发生不可逆的损害。针对上述发病机制,吉训明和团队展开了研究。

钻研“低氧组织适应”

尼采曾说:“那些不能打败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吉训明团队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领域验证着这句话。

团队在早期研究中发现,预先给予反复、短暂、安全的全身低氧或原位缺血适应训练,可激发脑对缺血缺氧损伤产生耐受,从而减轻脑缺血导致的神经损伤,达到“以低氧抗低氧,缓解慢性脑缺血缺氧”的目的。

首都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所长吕国蔚在长期开创性研究基础上,提出生物低氧适应机制。吉训明在团队前期研究基础上,加快推进低氧适应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双侧肢体缺血适应训练仪,通过动物模型和卒中患者的系统研究,证实了人体的缺血适应机制。之后,提出了“慢性双上肢低氧组织适应预防脑卒中”的新理念,并证实人体慢性低氧适应的脑保护作用,并阐明其抵抗缺血缺氧损伤的机制。

在此基础上,团队还建立了“肢体远隔缺血适应”新方法,并分别根据缺血适应的不同类型,证实其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揭示了多靶点协同调控的“干预外周、保护中枢”机制。

建技术体系,促临床转化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现实的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该团队研发出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专用设备,获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实现临床转化。“老年患者可以在家使用,不需要家人帮助。”吉训明表示。

为了使更大范围人群从该项研究获益,吉训明团队进一步建立了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新策略,牵头制定远隔缺血适应防治脑血管病的国际指南;通过举办技术培.、国家级继续教育班等,推广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技术,并为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培养脑卒中防治技术骨干,最终形成了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提高了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效果。

近年来,吉训明团队也在治疗阶段发力,积极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国家心脑血管病联防共治..,努力提升基层脑卒中诊疗水平。这场中国医生与健康“第一杀手”的较量还将继续。


文:健康报记者 崔芳 特约记者 王蕾

编辑:徐秉楠

审核:闫龑 陈会扬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以“小缺血”防“大卒中”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以“小缺血”防“大卒中”】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www.razcy.com/news/4421.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月落星辰移动站 http://m.razcy.com/ , 查看更多   

点击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