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地处长江黄浦江交汇处的西侧,原名胡巷桥,是各地轮船及木帆经商货运的出入港口,往返申城必经的水路要道,又是国防重地,有淞沪铁路和军工路等数条公路,水路均为便利。1898年和1920年吴淞两次开埠,镇市日趋繁荣,早在1930年前已形成繁荣的市容,有大小商户400余户,从百货业、纺织业、服装鞋帽业、五金交电业、报关业等应有尽有,其中以报关业为盛。
nerror="imgerrorfun();">
淞兴路商业街
上海报关业的兴起
作为上海的海上门户,早在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江海关就在胡巷桥设置吴淞税关,后由上海海关派委员驻吴淞口收税。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逼近上海,清政府为筹措军饷,在吴淞设沙钓船稽征局,征收船料。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清政府为防止太平天国与海外联系,准备封锁上海港口,禁止商船往来。宁波、舟山、台州等地商人联合恳请清政府准许在吴淞设立蓬莱公所,负责为船民报税。
nerror="imgerrorfun();">
上海江海关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海关大权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不仅国外进出口货物必须报关,国内流通各货进出转口也须报关,所有报关、验关的文件一律用英文,验货员也大都讲英语。船民无文化,须请人代办申报手续,由此,专门代客报关的报关行在上海应运而生。各地客商纷纷集资组织报关栈,招待同乡寓客,有的还兼营航运业务等。直到上海解放前夕,在江海关注册报关行达910家。
吴淞地区的报关行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吴淞镇建立海关吴淞分关。后根据《辛丑条约》,江海大关和吴淞分关两常关划归江海关,规定轮船在上海江海关报关,木帆船在吴淞海关办理报关手续。报关行也成为吴淞地区特色行业,最多时达33家,最少时也有10多家。主要业务是为船户办理验船、填单、报税等手续。有的船主备有自卫枪支,报关行也可代为向水警厅办理枪支执照。船户购买货物及渔需物品也可托报关行代办。不少船户资金周转困难,船刚到吴淞就向报关行借款,待所载货物出售后再连本带利与报关行结清。外来船民人地生疏,也由报关行替他们应付各种地方势力。
nerror="imgerrorfun();">
吴淞报关行原多设于外马路(现淞浦路东段)一带,后来则集中于洪源路上。
报关行的情况复杂,有各种地区性的帮口,主要有宁波帮、舟山帮、温州帮、苏北帮、山东帮、崇明帮等,有专接海鲜、水果、粮食、生猪、建筑材料等客户。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有的报关行曾与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有贸易往来,起过一些有益的作用。
吴淞报关行的兴盛与消失
民国20年(1931年)前后是报关业最为兴盛的时期。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吴淞镇均遭重创,水果、海鲜等行业逐渐向南市十六铺转移,为之服务的吴淞报关业也因之由盛转衰,抗战胜利后得到恢复和发展。解放前,报关行附身于上海运输同业公会,民国37年(1948年)建立分会。
解放后,海关的主权回到人民的手中,进出吴淞港的船只可直接去港监办理手续,报关业因失去了主要服务对象而逐步淘汰。解放初期,13家报关行建立起联合组织,由陈厚载任主任。1953年,联合报关行歇业,从业人员由政府安排转业,吴淞的特色行业报关业遂宣告终结。
nerror="imgerrorfun();">
吴淞的记忆是上海城市发展记忆的缩影。吴淞报关行作为当时的对外窗口,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实践和探索。作为长江的水上咽喉、上海的水上门户,吴淞有着“百年开埠”的文化承载,如今的吴淞口邮轮又促成了上海作为航运中心成为中国邮轮发展的先行者和领导者,成为南北转型的重要一极。2021年,《上海市“十四五”规划》提出“依托吴淞科创功能集聚区,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面推进产城融合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使宝山成为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之一”。百年吴淞正在吴淞口灯塔的指引下,立足宝山“北转型”新格局,奋勇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工业转型新地标和上海北转型科创中心主阵地,全力打造科创之城、开放之城、生态之城和幸福之城。
(来源:上海宝山)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盛极一时的吴淞报关行】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www.razcy.com/news/7144.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月落星辰移动站 http://m.razcy.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