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少数能够研制并生产五代机的国家,俄罗斯在军用航空领域似乎非常强大,但随着一张统计图的公布,俄军用航空领域工业的实情被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日前,俄罗斯著名的BMPD军事博客发布了一张统计图,详细说明了从2008年到2022年,俄罗斯军工部门每年向俄军交付的各类战术固定翼喷气式战机数量。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俄罗斯的战机交付量一直是在波动之中的,在2008年时,俄军只收到了一架苏34战斗轰炸机,但到了2014年,俄军却在一年内,拿到了101架战机。在2014年后,俄军每年拿到的新战机数量便逐渐下降,在2019到2021年之间,基本维持到了每年20架的水平上。
从战机生产的正常规律来看,出现这种波动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事实上,这个数据的变化,不仅与近年来国际油价的波动呈正相关。同时,战机的更新升级、新战机生产线建设、技术工人的培训等都是需要时间的,俄军需要的装备总量也是有数的,新战斗机每年的交付速度出现变化并不奇怪。
而在几年内进行了快速的更新换代后,俄军每年20架左右的新战机服役速度,虽然看上去有点少,但也符合俄罗斯在走出高油价时代后,军费开支不足,无力支撑俄军大幅换装的实情。
这张统计图上真正显现出来的问题在于,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的2022年,俄航空部门交到俄军中的新战机数量并没有出现成倍增长,而是只增加了9架,在俄军最需要的时候,生产部门的产能,却没能快速提升起来。其中,苏30SM2的数量保持在了4架。苏34、苏35以及最新的苏57,虽说产量都有增加,但相对有限。特别是苏35,作为俄军现在的主力战机,在此前有过年交付24架的情况下,在2022年只交付了7架。
而这29架的年交付量,根本无法弥补俄军在前线的损失。由于俄乌双方一直在战场损失数据上各说各话,俄军在2022年到底损失了多少固定翼战机,其实很难有一个确定数字。乌克兰动辄两三百架的数据肯定是夸大了的。而按照国外媒体的统计,截至去年12月下旬,有图片证实的应该是67架,这一数字也比较符合外界此前的估算。
也就是说,俄军的战机补充速度,比消耗速度要慢了大概一半。出现这一情况,说明俄罗斯的战机产能已经下降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
这种产能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在俄乌开战前,俄罗斯常年经济情况不佳,军费开支不足,俄军无法持续大规模换装新战机,大家也可以从统计图上看出来,在2014年前后大幅换装了一批新战机后,俄军就一直在缓慢换装。另一方面是国际军贸市场的情况也对俄航空业十分不利,在西方制裁、中美欧战机竞争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俄制战机越来越难在国际上拿到订单。就连印度,现在都开始放弃俄制战机,转而采购西方战机。
在此情况下,俄航空部门每年交付给海外的战机数,恐怕比交付俄军的还少,缅甸在2018年向俄罗斯订购的6架苏30战机,到现在为止就只交付了2架。而没有订单,工厂就没法开工,只能关闭部分生产线,产能也就会不断下降。现在到了真正需要产能的时候,却又回不到当年的水平了。
相比之下,中国航空业和解放军现在的情况,要比俄罗斯好得多。在去年看到中国空军装备的第11批次歼16战机后,美国方面估计,中国的现代化战机产能已多年维持在每年100架以上,甚至极有可能已经接近每年150架。换句话说就是,即便是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作为参战方的俄军在过去一年中拿到手的新战机数量,甚至还不如解放军的零头。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150架战斗机中,应该有三分之一是歼20战机,其余则是歼16、歼15以及歼10C等四代半型号。这种数量和质量兼具的状态,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航空工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
更重要的是,在至少10年之内,中国还不用担心战机需求的问题。现阶段,中国航空部门每年生产的150架战斗机,基本都到了解放军手中。即便如此,中国空军仍有一批歼7、歼8部队需要换装。装备苏27、早期型号歼10、歼11的部队,也即将或已经进入换装阶段。再加上双座版歼20等新型战机的研制,以及福建舰下水后海军舰载机部队的持续扩编。在短时间之内,解放军对新战机需求都不会降低。
在国际市场上,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战机已获得多国青睐,歼10CE战机也通过出口巴基斯坦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出口型隐身战机等,中国战机的海外订单正在呈现增长趋势。此情此景,与俄乌冲突背景下显得有心无力俄罗斯航空工业,可以说是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