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潜伏期、传染期
1.潜伏期
潜伏期的长短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病毒量有关,病毒量越高,潜伏期越短,平均潜伏期为2~10年, 一旦出现临床艾滋病,多于18个月内死亡。虽然从感染到检测到抗体通常要1~3个月,但经观察从感染到诊断为 AIDS的时间最短不到1年,最长15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多数国家越来越多地使用抗病毒治疗,减少了AIDS发病。
2.传染期
推测可能从感染 HIⅣ开始到生命结束前。感染后第1个月传染性较高,当病毒载量增高临床表现恶化,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时,传染性会增加。
02
诊断标准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 293—2019)
1.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①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
②有不安全性生活史(包括同性和异性性接触);
③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
④有医源性感染史;
⑤有职业暴露史;
⑥HIV感染者或 AIDS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
⑦HIV/AIDS 母亲所生子女。
(2)临床表现∶
①急性 HIV 感染综合征;
②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病;
③HIV感染中后期临床表现。
1)免疫系统轻度缺陷时的临床表现
①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A组临床表现;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的10%;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近6个月内≥2次;带状疱疹;口角炎、唇炎;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近6个月内≥2次;结节性痒疹;脂溢性皮炎;甲癣。
②15岁以下儿童。D组临床表现∶不明原因的肝脾大;结节性痒疹;反复发作或持续性上呼吸道感染;带状疱疹;广泛的疣病毒感染;广泛性传染性软疣感染;线形齿龈红斑;口角炎、唇炎;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不明原因的持续的腮腺肿大;甲癣。
2)免疫系统中度缺陷时的临床表现
①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B组临床表现∶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10%;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超过1个月;不明原因的发热,间歇或持续超过1个月;持续口腔念珠菌感染;口腔黏膜毛状白斑;肺结核病(现症的);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肺炎,体腔或内脏脓肿、脓性肌炎、骨和关节感染、脑膜炎、菌血症);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不明原因的贫血(血红蛋白<80g/L)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0.5×10°/L)或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数<50×109/L),时间持续超过1 个月。
②15岁以下儿童。E组临床表现∶不明原因的中度营养不良;不明原因的持续腹泻;不明原因的发热(>37.5℃,反复或持续1个月以上);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出生6~8周内除外);口腔黏膜毛状白斑;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淋巴结核;肺结核病;反复发作的严重细菌性肺炎;有症状的淋巴间质性肺炎;慢性 HIV相关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不明原因的贫血(血红蛋白<80g/L)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0.5×10°/L)和/或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50×109/L)。
3)免疫系统重度缺陷时的临床表现
①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C组临床表现;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HIV消耗综合征;肺孢子菌肺炎;食管念珠菌感染;播散性直菌病(球孢子菌病或组织胞浆菌病);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近6个月内≥2次;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生殖器或肛门直肠)超过1个月;任何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除肝、脾、淋巴结以外);肺外结核病;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反复发生的非伤寒沙门菌败血症;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持续>1个月);慢性等孢子虫病;非典型性播散性利什曼病;卡波西肉瘤;脑或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浸润性宫颈癌;弓形虫脑病;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HIV脑病;有症状的 HIV 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马尔尼菲青霉病。
②15 岁以下儿童。F组临床表现∶该组临床表现及 HIV 相关性疾病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严重消瘦,发育或营养不良;肺孢子菌肺炎;食管、气管、支气管或肺念珠菌感染;播散性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或球孢子菌病);反复发作的严重细菌性感染,如脑膜炎、骨或关节感染、体腔或内脏脓肿(肺炎除外);肺外结核病;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嘴唇或皮肤)持续1个月以上;任何的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包括视网膜炎及其他器官的感染(新生儿期除外);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慢性等孢子虫病;有症状的 HIV相关心肌病或肾病;卡波西肉瘤;脑或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弓形虫脑病(新生儿期除外);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HV 关联神经认识障碍。
(3)实验室诊断
因存在检测窗口期,实验室检测需根据情况综合应用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和 HIV 病毒分离试验。
1)血清学检测
①HIV 抗体筛查试验∶筛查试验结果有反应,提示 HIV抗体可能阳性,需进一步做补充试验予以证实。筛查试验结果无反应,报告HIV抗体阴性。
②HIV抗体确证试验∶确证试验结果阳性,报告 HIV抗体阳性;试验结果阴性,报告 HIV抗体阴性;试验结果不确定,报告 HIV抗体不确定,并应建议2~4周后随访并尽快做 HIV核酸检测。
2)病原学检测
①HIV分离∶试验结果阳性报告 HI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IV感染。
②HIV 核酸检测∶试验结果阳性提示 HI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 HIV感染。
3)CD4+T淋巴细胞检测∶CD4+T淋巴细胞是 HIV/AIDS 诊断、分期、判断疗效及预后的主要免疫学检测指标,分 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百分比两类。
①CD4+T淋巴细胞计数∶
在成人及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 CD4+T淋巴细胞≥500个/mm³,提示无免疫缺陷;
350~499个/mm³,提示轻度免疫缺陷;
200~349个/mm³,提示中度免疫缺陷;
<200个/mm³,提示重度免疫缺陷。
②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
在5岁以下儿童 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35%(<12月龄),或>30%(12~36月龄),或>25%(37~60月龄),提示无免疫缺陷;
30%~35%(<12月龄),或25%~30%(12~36月龄),或20%~25%(37~60 月龄),提示轻度免疫缺陷;
25%~29%(<12月龄),或 20%~24%(12~36月龄),或15%~19%(37~60月龄),提示中度免疫缺陷;
<25%(<12月龄),或<20%(12~36 月龄)或<15%(37~60月龄),提示重度免疫缺陷。
2.诊断原则
HIV/AIDS 的诊断原则是以实验室检测为依据,结合临床表现和参考流行病学资料综合进行。HIV抗体和病原学检测是确诊HIV感染的依据;流行病学史是诊断急性期和婴幼儿HIV 感染的重要参考;CD4+T淋巴细胞检测和临床表现是 HIV感染分期诊断的主要依据;AIDS 的指征性疾病是 AIDS 诊断的重要依据。
3. 诊断
(1)HIV感染
1)成人、青少年及 18月龄以上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①HIV抗体筛查试验有反应和 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
②HIV 抗体筛查试验有反应和核酸定性试验阳性;
③HIV抗体筛查试验有反应和核酸定量试验>5 000CPs/ml;
④有流行病学史或艾滋病相关临床表现,两次 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
⑤HIV分离试验阳性。
2)18 月龄及以下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①为 HIV感染母亲所生和两次 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二次检测需在出生4周后采样进行);
②有医源暴露史,HIV分离试验结果为阳性或两次 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
③为 HIV 感染母亲所生和 HIV分离试验阳性。
(2)AIDS
1)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①HIV感染和 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²;
②HIV 感染和伴有至少一种成人 AIDS指征性疾病。
2)15岁以下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①HIV感染和 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25%(<12月龄),或<20%(12~36月龄),或<15%(37~60月龄),或 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mm²(5~14岁);
②HIV感染和伴有至少一种儿童特征性疾病(F组临床表现)。
03
临床分类与症状
1.临床分类
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对HIV感染进行了临床分类,HIV 侵入人体后可分为四期:
1.I期 急性感染,急性感染可能是亚临床的或以各种临床表现为特征。亚临床型由于症状不明显而漏诊,发生在50%~70%的HIV感染病人。急性疾病典型的表现发生在感染HIV2~4周后,此期间有大量的病毒复制和 CD4+T细胞数量的急剧下降。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的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的症状。可出现全身、皮肤、神经性的和胃肠道症状,如发热、盗汗、肌肉和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皮疹、胃肠道黏膜溃疡、恶心、呕吐和腹泻、脑膜脑炎和急性神经炎等。持续3~14日后自然消失。实验室检查可有低CD4+细胞水平和CD4+/CD8+比例下降或倒置、p24抗原血症和/或 HIV 抗体及 HIV 阳性。
2.Ⅱ期 无症状感染,此期可由原发感染或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延伸而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可延续2~10年或更长,血清中可检出HIV和抗HIV抗体,具有传染性。
3.Ⅲ期 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综合征(PGL), 主要表现为在没有其他原因的情况下,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全身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直径大于1cm, 质韧,无压痛和粘连,并持续3个月以上或消失后又肿大。组织学仅显示非特异反应的滤泡增生,CD4+细胞下降至0.2×10⁹--0.4×10⁹/L。
4.IV期 艾滋病,由于T淋巴细胞的大量减少或衰竭,其他免疫细胞功能的严重损伤,导致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的严重缺陷,引起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本期可出现5种表现:
①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而找不出其他原因。
②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等,而无其他原因解释。
③由于细胞免疫功能的缺陷,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虫肺炎、慢性隐球孢子虫病、弓形虫病、隐球菌病、食管支气管和肺念珠菌病、慢性播散性疱疹、进行性多发性白质脑病等。其他感染包括口腔内白斑病、多发性带状疱疹、复发性沙门菌病。
④出现继发性恶性肿瘤,主要是 Kaposi肉瘤、非霍奇 金淋巴肉芽肿和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等。
⑤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其他感染病症,如慢性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等。
1993年美国CDC和WHO对分类进行了修改、将HIV感染分为临床3大类:A类包括急性感染、无症状感染和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B类出现艾滋病相关临床症状、继发性常见机会性感染和淋巴瘤等;C类病人免疫功能严重缺损、出现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以及神经系统症状。
根据CD4+T淋巴细胞和总淋巴细胞计数分为三级。
1级:CD4+T细胞>0.5×10⁹/L,总淋巴细胞数>2.0×109/L;
2 级:CD4+T细胞0.2×109--0.49×109/L,总淋巴细胞数1.0×10⁹--1.9×109/L;
3级:CD4+T 细胞<0.2×109/L, 总淋巴细胞数<1.0×10⁹/ L。
2.临床症状
HIV感染机体后,随着病毒的复制、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CD4细胞的进行性减少引起免疫系统功能的衰竭而导致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因病变部位和性质的不同,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以下为艾滋病(IV期)病人常见临床表现:
1.呼吸系统 虽然多种病原体可引起艾滋病病人的肺部感染,但70%~80%的病人可经历一次或多次肺孢子虫肺炎。在艾滋病因机会性感染死亡的病例中,约一半死于肺孢子虫肺炎。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咳嗽及短期发热、呼吸急促和发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此外,其他常见疾病有肺结核、鸟型分枝杆菌综合征、链球菌性肺炎。Kaposi肉瘤也常侵犯肺部。
2.胃肠系统 口腔和胃肠道的继发性感染,即口腔可出现鹅口疮、溃疡、牙龈炎、口腔炎和脓肿等;食管部的病变可引起吞咽疼痛、咽下困难和胸骨后不适;胃肠道病变引起腹痛、腹泻和便血等 。
3.神经系统表现 本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者可达30%~70%。HIV本身、肿瘤和感染都可以侵犯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局灶性病变可因部位不同而有相应的表现,HIV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有艾滋病痴呆综合征和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4.皮肤、黏膜 Kaposi 肉瘤常侵犯下肢皮肤和口腔黏膜,表现为紫红色或深蓝色浸润斑或结节,可融合成大片状,表面出现溃疡。此外可继发多种皮肤病,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真菌性皮肤病等 。
5.眼部 艾滋病病人眼部受累较为广泛,常见的有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弓形虫视网膜脉络膜炎、眼底棉絮状白斑。此外眼部也可受Kaposi肉瘤的侵犯。
04
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