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媒体报道i云保“飞单”一事持续发酵。i云保宣称的“专注于赋能保险从业者的保险科技服务平台”定位,也引发了公众质疑,其到底是“飞单”平台还是保险科技平台?值得一提的是,i云保赴美上市近期获中国证监会备案通过。据备案通知书,i云保拟发行不超过4389.2万股普通股,并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或纽交所上市。
除了i云保,近期,轻松健康集团、青民数科也公开冲击境外上市。近两年,国内保险科技公司扎堆向美股或港股上市,个别公司已经顺利达成目标,但有部分公司因为各种原因,仍旧困于上市进程当中。例如,手回科技三次递表失效,圆心科技暂缓上市计划。
不过,数据显示,之前8家在美成功上市的保险科技或保险中介公司总市值较峰值时蒸发近140亿美元。更重要是,这些保险科技公司容易受监管政策影响,收入来源和业务结构单一,加上保险佣金水平大幅下滑等,目前面临合规与生存双重考验。
业务失速后急于上市?
根据公开资料,i云保境内运营实体为上海豹云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此次赴美上市公司采用VIE架构。据公开资料,该公司或为秘密递表,暂无查询到招股书相关信息。
i云保背后具有保险销售资质的主体是保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下称“保通”),想要成为i云保平台的保险代理人,需要与保通合作签约。
i云保何时成了滋生“飞单”的土壤?从商业模式来看,i云保主要通过吸引用户注册成为其平台上的保险代理人,借助这些保险从业者的业务拓展活动来实现盈利。具体而言,代理人通过推广和销售平台提供的保险产品,可以获得相应的佣金收入,而平台也因此从保险公司方面拿到销售佣金。换句话说,i云保的核心收入来源便是保险销售佣金,并依赖于保险代理人群体的销售表现。
业内人士评论称,i云保本应该通过严格的规则和高效的管理机制,确保自身业务合规性。但是,平台对代理人身份审核的漏洞以及区别于其他公司的高佣金,让部分保险从业者选择将非合作范围内的保单转至i云保完成销售,进而获取更高的回报。这一做法也被监管方面发现并处罚。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山东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聊银保监罚决字〔2023〕2号)显示,泛华联兴保险销售股份公司山东分公司与12家公司签订了代理合同或协议,泛华联兴聊城分公司代理人员应在以上范围内开展业务。但是监管发现,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份,泛华联兴聊城分公司市场发展部负责人董某通过“i云保”平台,为客户代理保险业务30笔,涉及5家保险公司均不在本公司的合作范围内。一直以来,“飞单”是监管规定明令禁止的行为,这类短期行为将会为个险渠道带来负面影响。
从业绩看,根据《中国保险年鉴》数据,2022年保通保险业务收入为24.41亿元,净利润为1740万元。但是2023年不管是保费还是净利润,都出现了大幅下滑。2023年保通保险业务收入18.22亿元,同比下滑25.35%;净利润仅有639万元。
这次,在业绩下滑、合规问题突出的情况下,i云保冲击上市,资本市场会不会买单?尚待时间验证。
另一家非常有故事的公司——轻松健康集团,它的上市,也引起了业内不小震动。
作为网络众筹的鼻祖,轻松筹的名气要远大于其背后的轻松健康集团。不久前,轻松健康集团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但是,就在递表前半年,于2024年6月,轻松健康集团选择将线上疾病筹款业务(即“轻松筹”)和朵尔医院剥离出了上市主体。
其实也不难理解剥离这些业务的原因,一是为了合规,二是避免轻松筹带来的争议。但是,当轻松健康集团选择以“保险+健康服务”的新标签冲击资本市场时,其面临的压力可能也并不轻松:活跃用户流失2000万、新业务毛利率暴跌、保险业务下滑………
一边困于上市进程中另一边股价暴跌
根据公开资料,2015年前后,中国金融科技领域迎着“互联网+”的数字化浪潮和资本市场的狂热乘风而起,这些保险科技公司大多数也成立于这个阶段。这类机构大多或有保险经纪或保险代理牌照,面向个人客户销售保险产品;或有多项保险技术类服务,为保险公司服务。2024年,(UBXG.US)、(ZBAO.US)、(1471.HK)、(YSXT.US)完成赴美或赴港上市。
截至目前,已公开披露冲击上市的保险科技公司包括:恒光控股、元保、i云保、青民数科,手回集团、轻松健康集团、圆心科技。
据多家媒体分析报道,这轮保险科技相关机构的集中上市,大概率有投资人的推动,此前这些公司通过数轮融资引入了资本支持。投资机构对这些创业企业的投资协议大多有IPO期限要求,有的进入“对赌协议”约定的退出周期。在此的压力下,一些企业在尚未形成稳定盈利模式的情况下便启动上市程序。
不过成功上市的机构只有较少数,2021年至今冲刺美、港股市场的12家保险科技及中介公司中,仅有5家成功上市,其他大多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等待期中。
主打“互联网+医疗+药品+保险”这一商业模式的圆心科技,自2021年至2023年已经先后五次递交上市申请,2024年2月即使通过港交所聆讯,但是在2024年11月,媒体报道称,圆心科技已经暂缓上市计划。
据招股书,2020年—2023年上半年,圆心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6.29亿元、59.38亿元、77.75亿元、46.45亿元;对应的亏损分别为3.63亿元、7.57亿元、8.05亿元、4.42亿元,报告期内亏损累计达23.67亿元。
对于亏损原因,圆心科技解释称,主要系报告期各期公司专注于业务扩展及技术能力的投资;致力于提升客户参与度和品牌知名度;收入增长受到不利影响,而业务运营的固定成本并未按比例下跌。这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开拓支出成本大,影响了圆心科技盈利水平。
另一家处于上市进程中的公司是手回科技,该公司隶属于小雨伞保险经纪,赴港上市之路也并不顺利。在过去18个月里,手回科技曾三次向港交所递表,直至2025年1月24日,才获得证监会的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5月,手回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5.48亿元、8.06亿元、16.34亿元和6.0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04亿元、1.31亿元、-3.56亿元和-0.52亿元。
2024年9月,元保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开递交招股书,拟在纳斯达克上市。
招股书显示,元保2021、2022、2023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85亿元、8.5亿元和20.45亿元;净亏损12.18亿元、4.35亿元和3.33亿元,经调整后,2021年净亏损为4.42亿元,2022年和2023年调整后的净利润分别为1875万元和2.03亿元。目前,元宝也无最新上市进展。
此外,恒光保险代理自2021年6月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秘密递表后,历经三次招股书修订仍未明确上市时间。创世纪保险代理在2023年11月高调举行了纳斯达克上市仪式,但至今未披露具体进展情况。
从数据上显示,这些仍处在上市进程中的大部分保险科技公司经营情况没有达到市场的预期,盈利能力表现普遍不佳。
而成功上市后的保险科技公司又是另一番光景——股价暴跌。
比如有家保险,发行价为每股5美元,截至2月27日,每股股价下跌至3.128美元。 致保科技发行价为4美元,2月28日盘中下跌9.46%,截至当日收盘,报1.34美元/股,对比发行价,已经跌去了66.5%。益盛鑫上市后,股价也持续下跌,发行价为4美元,截至2月28日,下跌至2.75美元。
资本对保险科技追捧已成为过去式
伴随着资本热度退潮,市场逐步从增量市场过渡到存量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之下,资本市场能否买单还是未知数。
况且,目前资本市场环境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近年来,保险科技行业融资规模持续放缓,资本估值也一路走低,CBInsights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保险科技行业投融资共46亿美元,同比降低45%,投融资总额接近2018年水平。GallagherRe报告显示,由于2024年第一季度缺乏大型交易,全球保险科技融资金额已跌破10亿美元大关。数字化分析平台Arizent数据也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保险科技公司融资笔数共120起,种子轮初创公司占据半壁江山,巨额融资罕见为零。
从投资人讲究的回报来看,保险科技赛道的风险比较高、回报性比较差。在全球通胀高企、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对于对高投入低回报的模式更加谨慎,转而更关注机构经营的长期价值以及是否拥有真正硬核的科技。
虽然一些保险科技公司实现成功上市,但是“科技故事”更多停留在宣传层面,透过业务底色后,大部分保险科技公司核心仍是传统保险中介,主要利润仍来源于保险,科技溢价便逐步消失。
比如手回科技招股书显示,公司的收入来源于保险交易服务、保险技术服务两大分部,保险交易服务收入主要来自向保险客户销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而收取的佣金。众淼控股在2024年上半年保险代理服务毛利占总毛利达到89.4%。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监管政策的转变也对保险科技公司的生存路径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大部分等待上市的保险科技公司而言,佣金收入占据着较大的比重,随着监管政策的越发严格,尤其是“报行合一”政策实施,这些公司依靠保险佣金的经营方式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比如手回科技在招股书中明确,其长期寿险产品的平均首年佣金率由2023年前五个月的39.1%下降至截至2024年前五个月的25.2%,主要是由于保险公司为应对保险行业政策(尤其是银行保险渠道的“报行合一”政策)变化而作出的谨慎调整。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透视保险科技上市潮:生存与合规的取舍】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www.razcy.com/quote/12588.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月落星辰移动站 http://m.razcy.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