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NT-proBNP被广泛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风险分层,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相关。多种心脏或非心脏的因素都会影响NT-proBNP水平。既往对非心脏因素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健康人还是心衰患者,体重指数(BMI)与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
肥胖是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在内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但在心衰患者中存在一个有趣的“肥胖悖论”:BMI较高的心衰患者死亡率较低,尤其是那些非缺血性病因的患者。
近期,JACC心衰子刊发表了一项研究,旨在不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评价体重指数(BMI)对NT-proBNP水平与预后关系的影响,分析了“肥胖悖论”这一有趣现象。
根据目前的分类方法,将患者分为:体重不足(BMI <18.5 kg/m2);正常体重(BMI 18.5-24.9 kg/m2);超重(BMI 25-29.9 kg/m2);轻度肥胖(BMI 30-34.9 kg/m2);中度肥胖(BMI 35-39.9 kg/m2)和重度肥胖(BMI >40 kg/m2)。
根据最新的欧洲指南,患者被分为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 (LVEF<4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LVEF=40%-49%)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LVEF≥50%)。
本研究分别对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包括心力衰竭进展或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脏性猝死和死亡)为主要和次要终点的随访数据进行检索。
基线数据:BIOS队列研究共包括15681名患者,其中2918名患者因BMI数据缺失而被本研究排除。最终共纳入了12763名患者。这些患者根据BMI分层的特征见表1。
表1.?研究人群的一般特征及BMI分层的特征比较
?
研究患者中有6744人(53%)患有缺血性心力衰竭,4131名患者(32%)NYHA III级-IV级。
所有患者平均BMI为27±5kg/m2,比例最多的是40%的超重患者(n=5176),其次是正常体重(n=4299[33%])、轻度肥胖(n=2157[17%])、中度肥胖(n=612[5%])、重度肥胖(n=314[3%])和体重不足(n=205[2%])。
所有BMI分类的患者中,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均是最常见的诊断,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LVEF>50%)在肥胖患者中明显比正常体重患者更常见。
大多数患者(82%)正在接受口服利尿剂治疗,并且在LVEF或BMI分层中没有观察到利尿剂使用的显著差异。
?
BMI与NT-proBNP:在整个研究中,NT-proBNP的中位数为1252ng/L(492-2915ng/L)。NT-proBNP的水平随着BMI的增加而降低。
与正常体重患者相比,体重不足患者的NT-proBNP水平明显更高,超重、轻度肥胖、中度肥胖和重度肥胖患者的NT-proBNP值较低。(见图1)
与男性相比,女性的NT-proBNP值更高。在对其他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校正后,BMI也与NT-proBNP独立相关。
图1.根据BMI分层的不同NT-proBNP水平
?
BMI与预后:在中位时间42个月的随访期间,共有3498名患者(27%)报告了全因死亡事件,其中2145名为心源性死亡(17%)。体重不足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最高,其次是正常体重(29%)、超重(24%)、轻度肥胖(20%)、重度肥胖(20%)和中度肥胖(19%)患者。同样,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在体重不足的患者(27%)中更高,其次是正常体重(19%)、超重(16%)、轻度肥胖(14%)、中度肥胖(12%)和重度肥胖(12%)患者。
?
根据BMI分层的死亡率预测因子和再分类分析: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除了极度肥胖患者,其余体重不足、正常体重、超重、轻度肥胖、中度肥胖患者较高的NT-proBNP水平均与较高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关,与性别、LVEF和其他协变量无关。在竞争风险回归中,NT-proBNP水平较高与体重不足、正常体重、超重、轻度肥胖、中度肥胖患者更大的心脏死亡风险独立相关,而严重肥胖患者则没有此种联系。(见图2)
图2.NT-proBNP作为5年全因死亡或5年心脏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通过BMI分层进行心衰风险预测的最佳NT-proBNP临界值:表4列出了通过BMI分层进行风险预测的最佳NT-proBNP临界值,NT-proBNP预测5年内全因死亡的最佳临界值在低体重组(3785ng/L)比正常体重组(2193ng/L)高73%,相反,超重、轻度肥胖、中度肥胖和重度肥胖患者与正常体重患者相比临界值分别下降了30%(1554 ng/L)、52% (1045 ng/L)、66% (755 ng/L)、60% (879 ng/L)。(见表4)
表4.?通过BMI分层进行心衰风险预测的最佳NT-proBNP临界值
?
尽管在所有BMI分类中,女性的NT-proBNP临界值比男性高约30%,但无论男性还是女性,BMI的增加都与较低的NT-proBNP最佳风险预测临界值有关。(见表5)
表5.男性与女性通过BMI分层进行心衰风险预测的最佳NT-proBNP临界值
将5年心源性死亡作为次要终点,以及将1年全因死亡或心源性死亡作为终点事件时,均观察到类似的结果。
图3 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与体重指数类别的全因死亡风险
BMI是否会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评估预后能力的可靠性仍有争议。在Frankenstein等人的一项研究中,NT-proBNP是所选取的3个BMI亚组(20-24.9 kg/m2,25-29.9 kg/m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